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的战略焦虑

晨枫老苑 2024-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底线思维 Author 晨枫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一强独大的超级大国,美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尽管中国在狭义的台海战场已经取得对美军的优势。但美国很焦虑,而且越来越焦虑,因为战略态势正在发生本质变化。
军事上向来有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的说法。这是因为防御再重兵把守,也很难面面俱到。进攻有主动选择时间、地点的有利之处。在恰当的时间,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突破防御,扩大战果,这是历史上屡试不爽的基本战略战术。
进攻需要至少三比一的力量对比优势,但这是战斗层面上的,不是战略层面上的。只要通过机动和战术,在战斗中达到三比一的优势,就可能赢得战斗,并通过一系列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累积起对自己越来越有利的力量对比,最后达到战略胜利。
即使以守为攻、防守反击,最后的胜利也是在反击中取得的,还是进攻。单纯依靠防守的话,就只能磨耗敌人的兵力,有可能打退敌人,但很难取得歼灭战那样的决定性胜利。
也正因为这样,海洋战略在历史上比大陆战略更有优势。广阔的海洋便于迅速调集兵力,在大陆上防御薄弱的地方首先突破,然后从立足点向深远扩大战果。海洋强权大多据守易守难攻的海岛,通过在大陆强权火力范围之外的海上调集兵力,有能力不受干扰地选择时间和地点,以优势局部兵力和火力投入战斗。
2021年10月,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签发了新的美国海军战略指南。来源:美国海军研究所(USNI)
陆地强权不仅兵力和资源调集不及海运快捷,也面临陆上邻国威胁的制约,力量从一开始就是分散的,行动是被动的。
西班牙是这样控制美洲大陆的,英国是这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美国也是这样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
但海洋战略的成功取决于陆地强权的火力范围只能覆盖海岸线,适当离岸的海洋是安全的,畅通无阻的。随着全球ISR(情报、监视、侦察)和远程打击武器越来越发达,这个基础越来越不可靠了。
说到底,地球只有这么大。全球ISR还没有做到全球实时、无死角,但这一天已经以目视可见的速度走来。
传统侦察卫星的数量稀少,只能对重点关注地区定期或者不定期寻访。不仅可能在重访间隔内错过重大事件,也可能受到针对性的欺骗和反制。小卫星星座动辄几十上百颗卫星,甚至成千上万,在接力中实现全球实时覆盖不是梦。
小卫星不仅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运行轨道也低。就空间ISR而言,一近抵三俏。对光学和雷达成像如此,对信号截听也如此。所以小卫星的实际侦察能力不比大型卫星弱,中美的商业性SAR小卫星都能达到0.5米分辨率。
光学成像一直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这也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在数码成像时代,再也不用卫星过顶时用再入小舱把胶卷送回地面了。
多光谱是光学的延伸,可以结合从红外到可见光到紫外的广泛光谱,利用不同的反射率,解析出更多的信息,也揭开各种伪装,并实现昼夜观察。
SAR是合成孔径雷达,在运动中“扭头凝视”,对同一目标反复成像,在叠加中“以时间换分辨率”。达到大大高于典型雷达的分辨率。SAR不适用于运动目标,但大部分情报可从静止图像中解读,从前后几次静止图像之间的异同也可推断动向,所以还是非常有用的。
即使是常规雷达,由于空间没有重量和阻力问题,在理论上可以展开巨大的天线阵,极大地提高分辨率。詹姆士·韦伯空间望远镜(接替哈勃)就采用了这样的巨型可张开天线阵技术。结合动态目标指示(MTI),将相邻的多幅数字化雷达图像进行差分运算,固定物体就清零了,只有移动物体浮现,连飞行中的飞机和导弹都可以捕获。
目标速度越快,MTI的效果越好。SAR与MTI相结合,可有效覆盖从静止到高速机动的各种目标。
小卫星的高分辨率是以窄视场为代价的,所以有宽视场的普查模式和窄视场的详查模式。前导小卫星在过顶普查中发现疑点后,由后续小卫星可切换到详查模式,接力详查。
电磁信号侦察也是一样,空中同时有多个电磁侦察小卫星还有利于实时三角定位。
理论上对方有可能执行反卫星作战,但反卫星依然是高难度、高成本作战,大量小卫星打不过来。加上卫星补射,有可能维持有效的空间ISR。
这还需要强大的空间数据中继卫星体系保障,以及强大的星载数据处理能力。原始数据统统下传,数据量太大,也太容易受到干扰。
这只是一半,另一半是无人机、无人艇、潜航器和网络化的陆基雷达、海底水声监测。
相关的技术有些已经突破,有些还在门槛上,但完全突破只是时间问题。现在还不一定能做到全球覆盖,但战区覆盖已经做到。
中美都发射了多个体系的小卫星星座,已经大量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响应、新闻、科学考察等,当然还有秘而不宣的军用。乌克兰战争中各种卫星爆料就是美国小卫星提供的。大名鼎鼎的星链其实只是通信中继卫星,并不是侦察卫星。
无人机、无人艇、潜航器就不用多说了,看看珠海航展就知道。网络化的陆基雷达、海底水声监测不会敲锣打鼓,但也在扎实推进。
在另一方面,中国的战区弹道导弹极大地改变了战争思维。东风21D首创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6紧随其后,射程大大增加。
中国东风26导弹。来源:央视截图
冷战时代也有过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思路,但那是像炮弹一样打提前量,然后用核弹头的威力补偿命中精度的不足。在非核战争中不好用,到了核战争的时候,打航母也就不是当务之急了。
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在主要飞行段也是弹道飞行,但在末段是有制导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运载火箭投送的高空攻击反舰导弹,命中率成数量级地提高。
更加叫美国忧心的是,中国已经具备全球射程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能力,远程弹道导弹再入速度太快的问题都回避了,从高超转入末端攻击已经与弹道和射程脱钩了。
反舰需要考虑机动目标问题,能反舰的话,打固定目标更加不成问题。这就是说,中国的战区打击力量使得第二岛链以内都不再有安全区,不管是海上还是岛上。
东风26的成本很高,但航母和战舰的成本更高,停机坪上的B-2和F-22也都是天价。
这也只是现有的战区打击技术,还有中等成本的战区打击技术,如轰炸机、潜艇和战舰发射的巡航导弹。更低成本的战区打击技术只是时间问题,比如被一些人看不起的超远程巡飞弹。在高低搭配的突防下,高端但少量的打击手段拔牙剁手,低成本但大量的打击手段割肉放血,这对美国是噩梦级的威胁。
战争打的不仅是毁灭,也是经济。在战争中消耗得起,首先耗死对方,这是大国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可负担的战区打击体系在可靠的战区ISR支持下,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这样,海洋战略依赖的自由通行的海洋和易守难攻的远方海岛就丧失优势了。海洋一览无余,在战区ISR下很难隐蔽。孤岛资源少,支援依靠远方的补给,在集中打击下反而成了累赘。
反过来,对于大陆一方,在战区ISR和战区打击手段支持下,战斗从一个山头、一个海滩扩大到整个战区,所有的火力和行动都成为战区作战的有机部分,而不是碎片化行动的累加。海洋提供的兵力机动便利永远没有大陆的火力机动更加快捷,孤岛反而脆弱目标,大陆要集中三比一的火力优势就容易了。三比一规律反而有利于陆地强权了。
在大陆战场“铁板一块”的情况下,战区ISR使得海洋上的机动成为无处可躲的明棋,具有分兵集火能力的战区打击力量使得海上(包括岛上)力量永远处于劣势。更加要命的是,大陆处于节约资源的防守一方,海洋处于需要三比一优势的进攻一方。
这正是解决了所有陆地边界争端(印度方向除外)的中国所处于的独特优势。即使在印度方向,印度也不听美国的,无意(实际上也无力)主动进攻中国,所以这个方向中国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能看守,谈不上威胁。
海洋战略尴尬的一点是:军舰不宜与海防要塞一对一拼火力。海防要塞被击中的话,殉爆摧毁一座堡垒;军舰被击中的话,就要在沉没中团灭了。军舰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与海防要塞拼火力:1、通过机动性集结兵力,以多打少,压倒海防要塞的火力;2、绕道海防要塞的火力范围之外登陆,海陆夹攻。
就海洋战略而言,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孤岛好比不能机动但抗沉的军舰,在生存力上比军舰既有利又有弊。
美国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在理论上,从阿拉伯海到安达曼海到南海到东海,美国都可以对中国发动攻击,但中国也能从大陆对这些地方发动攻击。问题在于,不管从哪个方向,美国要拼火力都不占优,而中国的陆地疆界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安全的时候,美国想从陆地方向引开中国的火力和兵力都难。
冷战后,美国有过两次“对冲”战略,第一次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用无限制使用核武器、远程轰炸机、全球部署的优势,抵消苏军在欧洲的兵力优势。这因为苏联的核报复能力增加而不再可行,而“唯核主义”的美军缺乏灵活反应能力,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第二次是尼克松时代的对冲战略,通过电子技术带来的ISR(如E-8“联合星”战场监视飞机)、精确制导武器(如“萨达姆”集束末敏弹药)和远程打击手段(如MLRS),打击苏军的第二梯队,以削弱第一梯队的冲击力。这一次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加上了巡航导弹、隐身、网络化等内容。
对冲的关键是避免拼兵力、拼火力,在高技术的基础上,以巧打拙。8年前,美国提出“第三次对冲”,提出要用无人作战平台、人工智能、低成本精确打击等新一代军事技术,打破中国(还有俄罗斯、伊朗)的反介入/拒止能力,并降低全球军事干预的成本。
几年下来,“第三次对冲”不大提了,原因很尴尬:美国突然发现,在军事技术的领导和普及方面,美国不再是无可争议的领先者,甚至常有美国画饼、中国出锅的事情。
“第三次对冲”提出后,美国欢天喜地地以为可以重现冷战胜利了,但很快它吃惊地发现,其所需要的新一代军事技术很多恰好是中国与美国齐肩的领域。不仅在飞机、导弹、无人机、ISR、数据链等硬件方面,美国不再领先,在关键的芯片方面,美国“卡脖子”也卡得不是地方,军工和航空航天技术并不需要14nm以下的先进芯片。现在回过头来禁运传统芯片制造设备,就是想亡羊补牢。这不是试图扼杀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也不是试图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还真是从军事潜力出发了。
但是晚了。
美国并没有落后,但是战场透明、火力机动的时代,必须与中国拼兵力、拼火力了,这是美国拼不起的。
谁也说不好歼-20 vs F-22或者轰-20 vs B-21的成本对比,但比照翼龙-2的500万美元(出口价)和MQ-9的3500万(北约价)到1亿美元(出口价),美国无法与中国拼战争成本。翼龙-2或许不完全与MQ-9对标,更大的翼龙-3肯定对标而且超过了,但翼龙-3的成本不可能超过翼龙-2的4-5倍。
第十四届珠海航展上展示的翼龙-3无人机。来源:央视军事
中国名义GDP已经达到美国的77%,购买力等价GDP早就超过了,制造业产值差不多一倍于美国,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的总和,或者说达到G7总和的91.95%,英国、法国、加拿大恰好是G7里垫底的后3名。中国GDP的含金量比美国高得多,新技术“变现”的能力高得多,第三次对冲反过来对冲美国的传统军事技术优势了。
珠海航展里展出装备的种类和性能令人乍舌,难说是否都会量产,但只要有需要,从产能到费用,都能保证量产,这是最吓人的。
在印度洋、南太平洋,美国还是占优势。但中国无意到西太平洋之外挑战美国,“一带一路”在本质上是经济的,不是军事的。不断有人质疑,美国军事威胁“一带一路”,中国怎么办?美国要与全世界为敌,主动剥下道德高地的画皮,这才是从本质上损害美国利益和霸权的。丛林法则重要,但不是国际关系的全部。在世界把中国推上道德高地的时候,中国自有办法对付美国霸权。高瞻远瞩是好事,但站得太高,看得太远,就看不见脚下了。
在可预见的将来,要维持霸权,只有立足孤岛与血条更厚的中国火力、拼兵力,美国怎么能不焦虑?
如何反制“海玛斯”
中国能,呃不,韩国能,土耳其也能
气候议题的新战场
乌克兰面临至暗时刻

G20上,美国悄悄承认了

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真正的红线


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